“以草治碱”新模式助力东营改良20万亩重度盐碱地

东营新闻网 阅读:1 2025-05-26 04:13:27 评论:0

近年来,我国东营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,针对重度盐碱地这一难题,积极探索“以草治碱”的新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通过种植耐盐牧草,东营市成功改良了20万亩重度盐碱地,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,土地资源丰富,但盐碱地面积较大,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东营市积极探索创新,将“以草治碱”作为改良盐碱地的新模式。这一模式以耐盐牧草为载体,通过生物技术手段,将盐碱地转化为优质牧场,实现了盐碱地资源的有效利用。

“以草治碱”新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:

1. 选择合适的耐盐牧草品种。东营市根据当地土壤、气候等条件,筛选出了一批耐盐、耐旱、生长周期长的牧草品种,如碱蓬草、碱茅等。

2. 科学规划种植布局。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,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,确保牧草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、养分等条件得到满足。

3. 采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。通过生物菌剂、有机肥料等手段,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土壤肥力,为牧草生长创造良好环境。

4. 加强牧草种植管理。从播种、施肥、灌溉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,严格遵循科学管理流程,确保牧草健康成长。

5. 开发牧草产品。将改良后的盐碱地作为牧场,发展畜牧业,提高土地产出效益。

经过多年努力,东营市“以草治碱”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截至目前,已改良20万亩重度盐碱地,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 生态环境改善。耐盐牧草的种植,有效降低了土壤盐分,改善了土壤结构,提高了土壤肥力,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
2. 土地利用率提高。通过“以草治碱”,将盐碱地转化为优质牧场,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,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3.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。东营市依托“以草治碱”新模式,大力发展畜牧业,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,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。

4. 农民收入增加。随着土地改良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当地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。

总之,“以草治碱”新模式为东营市重度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有效途径,为我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在今后的发展中,东营市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推广“以草治碱”新模式,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东营新闻网集新闻、政务、民生、文化于一体,以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全方位资讯,打造东营市民“指尖上的城市指南